第377章 377太宗变世祖?_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56书库官网 >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 第377章 377太宗变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77章 377太宗变世祖?

  尽管王布犁也不是阴阳一两次了,但是许多时候朱元璋都听不明白。

  或者说是懒得听明白,他有自己的一套逻辑运转,不需要旁人去纠正。

  朱元璋能够改变一些政策,那还是瞧见了大明在未来有多大困境的,觉得要变一变。

  但他又没有什么更好的想法,能够改正。

  这些事情他也不会与旁人去说,把秘密全都埋在自己的肚子里。

  掳掠番邦百姓的事,朱元璋倒是没有想过,在他看来,这有损大明仁义的威名。

  翁婿两个都觉得对方的思路难以理解,遂不在多说什么。

  到了驿站之后吃饭各自歇息去了。

  这一次朱棣带着自己媳妇进入了仙境,徐妙云先是拘谨的给朱元璋行礼,然后被朱棣拉着手等在门外。

  待到王布犁开门之后,徐妙云瞪大双眼,房间内的装饰一览无余,许多都是她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即使许多物件都听朱棣给她描述过,可没见过的东西光靠着空想,是很难想象出来的。

  朱棣也谨记他爹的教诲,不要随意画什么图画,免得些许秘密全都流传出去。

  “妹夫,我就坐在这里行吗?”

  “嗯,随便坐。”

  王布犁递给徐妙云纸笔告诉她这不同于毛笔,顺便又拿了些许吃喝的玩意。

  徐妙云大感意外,这就是仙境当中的玩意,笔能够自动出现墨迹!

  在亲眼看见朱棣说过无数次的巨幕,原来这里便是能窥探大明未来的地方啊。

  结果徐妙云第一次来,就直接给了她一份暴击,上次结束正是朱棣病逝。

  此时正在总结朱棣的一些事迹。

  比如靖难啊,清洗旧时代的残党了。

  恢复洪武旧政啊,立徐妙云为皇后,迁都北京;

  征漠北以及征服安南,加强同乌斯藏等地的紧密联系;

  当然了因为要迁都的事情,官员们奉命在江西、湖广、浙江、山西和四川诸林区组织伐木。

  另一些人则在北直隶组织制砖。

  朝廷在全国各地征集了一支由工匠、士兵和普通劳工组成的劳动大军,其中包括7000余名被张辅俘获并押送到北京的安南工匠。

  但建设因不充分的供应体系和缺乏严密的监督而受阻。

  工程进展缓慢,这几年北平没有重大的建筑物竣工。

  可是要往北京聚集人力物力,海陆兼运法远不是令人满意的。

  海路危险,黄土平原地势很高,河道和陆路漫长而累人。

  为了减轻北平对南方来的漕粮的依赖和加强地方的经济,在几年期间,皇太子朱高炽给北京地区诸府和山东、河南受自然灾害的那些地方的居民减免田赋或发放救济粮。

  随着运河的开辟,这个情况才逐渐发生了变化。

  元朝在1289年已经完成了连接北京和长江下游的运河体系,不过河渠经常淤塞和维持水源的困难把工程拖延到1325年才完成。

  运河体系在元朝始终没有有效地发挥作用,于是沿海运输逐步取代了它而成为粮运的主要运力。

  在15世纪初期,元代的大运河已经大段大段地损坏、淤塞和不能通航了。

  尽管洪武朝进行了修缮,可因为大雨导致河道又阻塞了不止一段。

  待到大运河工程完成后,从盛产稻米的长江下游(即江南诸省)漕运粮食至北方就更加迅速了,从此粮食就可以直接从这些省运至北京。

  新都的经济状况于是有了好转,但同样加重了粮食的损耗。

  朱棣因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冒险活动和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

  实施新的运输制度大大地增加了对军民劳动力的需要,从而增加了支出。

  住在江南各地区的百姓必须把税粮缴到淮安粮仓;住在淮安和长江之间的百姓要把税粮缴到沿运河建立的许多粮仓。

  粮食由政府军队从粮仓一年四次用船运至北京,后来此制度被调整以减少运粮的军队,因为迫切地需要把军队用于建设项目和军事远征。

  但军队一作战就需要更多的人手,朱棣便重新通过了一个制度,此时纳粮的百姓必须自费把粮食一直运送至北京。

  以至于许多百姓都要放弃在自己田里的劳动时间,去给皇帝服徭役。

  百姓白干活还赔钱的时间越来越长。

  在这种安排下,百姓必须缴足他们的税的定额,并另外负担运输的费用和劳力。

  故而永乐时期的赋税,比他爹当政时期还要高上百分之十,以至于出现更多的逃户。

  最后在文化方面还组织三千余人编纂了永乐大典。

  皇帝支持汇编几种经书和文献的大部头集子,这一方面使朱棣获得了作为经书遗产和学者精英阶层的庇护人的美誉,一方面又为文官和宗室提供了指针和伦理标准。

  朱棣看着对自己的总结,还是有些脸红的。

  他可不想背上一个暴君的名声。

  先不说清洗旧臣之事,就是收取赋税比他爹还狠,朱棣有点接受不了。

  他忍不住询问:“妹夫,营建新都如此耗费钱粮呢?”

  王布犁笑了笑:“待到有机会回京你去户部找一找修建南京以及中都凤阳的宫殿都花了多少钱粮以及人力物力,南京如今还没有完工呢。

  更不用说你五次北征漠北,后三次都无功而返,耗费那么多钱粮了。

  真以为粮食是人一扔稻苗就能活,用不着好好侍弄是吧?

  此番我随父皇一同南下调研,许多粮仓都是空的。”

  朱棣便不多言,他知道王布犁说的是对的。

  但真到了那個份上,他指定是要迁都北京的。

  更何况此番也是恢复了洪武旧制,一直跟南方重度征税啊!

  没毛病。

  徐妙云一直在记着自家夫君做过的大事,此时竟然询问这个话题,她一直谨记着之前的叮嘱,并没有开口。

  反倒是朱元璋啧啧摇头:“老四啊,你是不懂得体恤百姓。”

  然后朱棣就被朱元璋一顿教育。

  虽然朱棣的做法是完全继承他并且在对江南这块还青出于蓝了,可作为皇帝,还是要教导后代要爱民的。

  就算事做出来了,可嘴上也不能按照事实去说。

  “看样子咱内库里的银子还是不够用啊。”

  朱元璋悠悠的叹了口气:

  “即使是拥有银矿铜矿,也并没有让众多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难不成咱后面并没有进行什么大规模的花钱兴修水利,亦或者是矿产挖掘困难?”

  “这谁能清楚?”

  王布犁接过话茬,要是没有自己,老朱他到死都不会知道铜矿以及银矿的事情。

  他就等着大明宝钞一而再再而三的贬值,成为金圆券吧。

  “治国当真不是容易之事。”朱元璋叹了口气:“看样子咱还需要找几个商人好好询问一番。”

  朱棣瞧着“永乐帝留下的遗产”的标题,心里十分惊讶。

  还有这出?

  他不清楚父皇崩了之后,会不会也给他来一个总结。

  毕竟目前自己看的未来只是少数。

  永乐皇帝当他最后一次征讨蒙古返回时,在多伦以外的榆木川去世,终年64岁。

  他去世的确切情况正史没有记载,只是简单地说他病故。

  但是一些私人的和外国的记载说永乐皇帝在他晚年时已经得过几次中风,并死于此症。

  他偶尔不能临朝,有时长达一个多月。

  他不能走动的病因不详,但要减轻病症,皇帝习惯性地服用麝香或樟脑制成的刺激性药剂,以及他的几个随从处方的道教的丹药。

  这种丹药能暂时地减轻他的瘫痪程度,但证明对身体有害,并会上瘾,它会导致间竭性地大发脾气。

  “老四,你竟然吃丹药这种玩意?”

  不等朱元璋发问,倒是王布犁率先开口:“你不会真的认为世上有什么灵丹妙药吧?”

  朱棣脸色一红,他当然记得此事王布犁早就给他科普过。

  道士练出来的丹药毒性都不小,虽然你吃下去感觉身体转好,但就是回光返照一样,会极大的透支你的身体。

  到时候肾脏等全都是重金属中毒,纵然是有神仙来了,那也救不活。

  若是世上真有仙丹,他们早就自己吃了,还会献给你这个皇帝?

  一个个脑子都想屁吃!

  “反正都要死了,不如试一试。”朱棣死鸭子嘴硬道:

  “咱乃大明皇帝,竟然卧床不能站起来走来,还不如不活着呢,把天下交给太子去处理。”

  “试试就逝世呗。”

  王布犁哼笑一声,也不多说什么。

  朱元璋对于这种事也是十分的忌惮以及好奇。

  他不是没见过子孙后代皇帝磕丹药的,无一例外全都完蛋。

  当朱棣筋疲力尽地穿过严酷的蒙古平原而又得了一次中风时,他的健康状况已经很差,所以他的死亡是意料之中的事。

  皇帝的尸体立刻装进灵柩运回北京,准备安葬。

  他的长子朱高炽随后登基成为洪熙帝。

  尊奉永乐帝的谥号为文皇帝,庙号太宗。

  他的陵墓称长陵,建造得极为豪华宏伟,以证明他的丰功伟绩。

  朱棣瞧见这一幕还是很满意的,太宗这个庙号他很喜欢。

  朱元璋也明白一般第二代皇帝才会被称为太宗,而且也算是朱棣正常继位的。

  当然了,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那也是正常继位的!

  朱棣作为一个马上天子,觉得自己同唐太宗还是能有些共同话题聊的。

  紧接着就出现嘉靖帝把永乐帝的庙号改为更显赫的称号:成祖。

  朱棣脸上欢喜的表情还没收起来,便一脸震怒之色。

  凭什么?

  后世子孙竟然如此不孝!

  嘉靖帝想抬高从未登上皇位的父亲朱祐杬的地位而使他进入帝王的行列,从而使自己成为新的一支皇位继承世系的始祖。

  因此,他把永乐帝的庙号从“宗”改为“祖”,这意味着永乐帝在推翻他的侄子时也开创了一支新的继位世系,这显然旨在支持嘉靖帝自己父亲的正统性。

  选用“成”一字,表明在其继承人的眼中,他是明统治的巩固者,应该被承认是王朝的第二个创建人,因为他完成了洪武帝的未竟之业。

  “嘉靖。”朱元璋忍不住哈哈大笑:“朕记得他,也是个喜欢磕丹药修仙的皇帝,是老四伱的好儿孙啊!”

  徐妙云却是从这里面品出一份意思来,那就是嘉靖他不是正常继位的,因为他爹不是皇帝。

  那定然也是藩王登基?

  朱元璋便给儿子女婿解释了一遭嘉靖的所作所为。

  王布犁听着朱元璋侃侃而谈,心里一个卧槽。

  这老小子知道嘉靖朝的细节比我还他妈的清楚,他是看了大明多少皇帝了?

  永乐帝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

  朱棣一瞧这评价,立马就挺起胸膛,骄傲的瞧着他身边的徐氏傻笑。

  瞧瞧你夫君,厉不厉害?

  朱元璋只是抿嘴,倒是没有说什么。

  此时无声胜有声。

  永乐帝不但试图由北至南实施统一的统治,以此使边境领土与内地一体化,而且把目光放在本土的边境以外,把他的霸权扩向四面八方——从真正的世界中心睥睨世界。

  对世界的这种新看法指导着永乐皇帝的对外政策和国内政策。

  他一旦执行这些政策,就决不后退。

  尽管永乐帝的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存存着种种矛盾,但他仍决心完成他的目标,并把各种没有解决的困难留给了他的那些不那么有活力的继承者们。

  永乐帝的国内计划和对外征战的花费是巨大和浪费的;它们给国家和黎民百姓造成了异常沉重的财政负担。

  这些计划的耗费引起了诸如夏元吉和李时勉等朝廷官员的批评,前者反对对蒙古的第三次征讨和郑和的几次远航,后者反对在北京建都。

  还有人对征剿安南而造成人力和物力的紧张状况,对漕运制度以及其他国内计划和对外的冒险行动发表了反对的意见。

  永乐帝进行的一切事业的费用可能超过国家正常收入的两倍或三倍。

  这些财政需要无疑使国库空虚(国库通常只保持一年的储备),而且确实削弱了国家的财政管理。

  由于使越来越多的百姓陷于贫困,这些政策也减少了国家的收入。

  为了大明的建设和霸权,这种代价的确是昂贵的。

  先是给朱棣定了个基调,后面几乎都是对他一些发起大规模行动的批判。

  朱棣脸上骄傲的脸色再次消失,直接为自己辩解道:“世上安得双全法,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

  王布犁深以为然的点点头,他跟老朱真是一脉相承,都是有着自己的固执。

  “皇帝的丰功伟绩,自然少不了许多小民的贫苦供应。”王布犁又侧头道:

  “皇帝想要功绩,百姓想要更好的生活,可你这个皇帝达到了自己的功绩后,并没有反馈给百姓啊!

  老四,这一点大明百姓背地里偷偷骂你是绝对没问题的。”

  “确实如此。”朱元璋叹了口气:“若是当年咱在大元能活下去,怎么可能会造反呢,所以咱当家做主后,对于百姓且不可过于苛刻。”

  “儿臣记下了。”朱棣应了一声。

  王布犁再次翻了个白眼。

  肉食者鄙,当然说一套做一套了。

  永乐帝留给明代后来的君主们一项复杂的遗产。

  他们继承了一个对远方诸国负有义务的帝国、一条沿着北方边境的漫长的防线、一个具有许多非常规形式的复杂的文官官僚机构和军事组织、一个需要大规模的漕运体制以供它生存的宏伟的北京。

  这只有在一个被建立帝国的理想所推动的朝气蓬勃的领袖领导下才能够维持,但继任者朱高炽并不是朝气蓬勃的领袖。

  朱高炽是受到太祖皇帝的喜欢,因为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动。

  行政这一点要比朱允炆还要强。

  但是朱棣更偏爱他的两个较年幼和更好武的儿子朱高燧和朱高煦,并常常带他们去参加征战。

  甚至在靖难之时,他与朱高煦说过太子多病,汝当勉之的话。

  王布犁忍不住笑出声来:“老四,你的儿子们要争夺皇位的话,其中必有你的一份功劳。”

  朱棣瞧着自己的长子一心钻研儒术,因为身材肥胖,并不是很擅长骑马打仗,作为一个马上皇帝,他当然更加希望子类父啊!

  朱高炽表现的一丁点子不类父,如何能获得朱棣的喜欢?

  听着王布犁揶揄的话,朱元璋忍不住叹了口气,大明皇帝在继承人这件事上都犯过错。

  他可谓是没有开一个好头。

  朱棣摇摇头:“妹夫,我回头绝不会让高炽这么肥胖的,一定要多带他习武。”

  “哎。”王布犁连忙制止道:

  “老四不是我说你,历史已经证明了高炽更适应学文以及拥有行政能力。

  你让他学武那就是磨灭他自己的长处,去练习自己的短处,纵然再如何努力,也无法追上你的次子三子的。

  你们这些兄弟们自幼跟你一样接受军事训练,有几个能超过你的?”

  “嗯。”

  朱元璋也是赞同王布犁的话,他其实对于高炽这个胖乎乎的孙子很喜欢的。

  哪个当爷爷的希望自己孙儿瘦的跟干猴子似得?

  朱元璋又吩咐道:“待到他岁数大了,你今后也让高炽与雄英学习,一同练习八段锦方为上策。”

  请收藏本站:https://www.56ak.com。56书库官网手机版:https://m.56ak.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